【第1101期】西南科技大学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0年8月19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北京中联浩科技成果评价中心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北京召开了由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冠慕思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青岛科技大学和四川一诺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可循环芳杂环高性能聚合物制备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
出席专家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李永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家跃 中国化工学会新材料委员会常委 鹿长荣 中国化工集团科技部主任 钱志国 北京化学工业研究院总工程师 胡 平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冯增国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刘 勇 北京化工大学副研究员 |
专家组一致认为,针对传统交联高性能聚合物难以循环再利用等影响高分子发展并污染环境的世界公认难题之一,项目方利用动态键作用研制了一类新型的可循环利用芳杂环高性能聚合物,动态键交联方式不仅有效提高了材料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动态键的解除实现了对交联高性能聚合物的回收再利用。主要创新点如下:
(1)在吲哚、吡啶类芳杂环聚合物材料体系中引入金属配位、阳离子-π、氢键等非共价键交联网络,利用“点-点”和“点-面”作用形成非共价键交联,实现该类聚合物综合性能的提高。其中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靶用高性能薄膜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同时提高,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2)基于金属配位作用、阳离子-π相互作用、氢键的可逆性,在外界“刺激”条件下实现非共价键交联芳杂环聚合物中动态键的解除,使得聚合物回到最初材料形式,实现高性能交联聚合物的循环再利用。
(3)开发了动态键作用机理的理论模拟技术、芳杂环聚合物的动态键交联设计、构筑和解除技术;制备的可循环高性能芳杂环聚合物材料形式多样,可成为薄膜材料、型体材料和纤维材料。
该项目面向航天航空、电子电气等行业需求,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技术已在四川冠慕思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四川一诺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成果转化,相应产品销售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院所企业,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建议进一步开发芳杂环聚合物系列产品,满足相关领域的应用需求。
往期文章:
《【第1100期】北大方正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部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
《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
服务热线:010-60845660
010-60845661
010-60845662
(周一至周五:8:00-20:00)
公司 产品 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